热轧双相钢用于较厚规格的板材(3mm以上),其生产工艺方法不需要附加的热处理和退火设备,一般轧钢厂都可进行生产,但对终轧温度、终轧后的冷却速率和盘卷温度都有一定要求,不同钢种、不同合金含量,其工艺参数亦应相应地变化。工艺过程较复杂,钢板盘卷后不同部位的冷却速率不同,亦会影响性能的均匀性。


  热处理双相钢多用于较薄规格的冷轧板材,其生产工艺研究较多,生产方法日趋成熟,钢板性能也较稳定;但这种生产方法需要热处理设备和能量消耗,增加了钢材的成本。


  欧洲和北美的热轧双相钢均含有Mn、Si、Cr、Mo等元素,并加入少量稀土,以控制夹杂物的形状和板材横向性能。这类热轧双相钢的工艺性能较好,工艺操作也较容易,但由于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故钢板价格较高。


 日本利用“双相轧制”工艺生产的热轧双相钢多为C-Mn系、C-Mn-Si系,C.Mn-Cr系。这些热轧双相钢的工艺性能较差,工艺参数要求较严格,工艺实现相对要困难些,尤其是终轧后的冷却工序,控制较困难。但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较少,因此价格较便宜。


 美国在周期退火炉 中生产的热处理双相钢为VAN-QN系,为了提高钢的淬透性加入少量钼,工艺过程较简单,但钢板价格较高。


 日本由于设备较先进(连续退火生产线),热处理双相钢多为低碳系,低C-Mn系,钢中基本不含合金元素,钢板价格较便宜。但由于采用水淬工艺,故需补充回火以降低铁素体中的固溶碳,提高双相钢的延性。


 不论热处理或热轧双相钢,钢的化学成分范围均较窄、即合金成分范围均应精选,这样可使合金的性能波动范围窄些。


 从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关系来看,双相钢的最终性能和钢的化学成分似乎关系不大。化学成分是通过影响工艺参数而影响性能,如按不同的工艺参数生产的双相钢,其组织组成相当,双相钢的性能也类似。当然固溶强化元素对双相钢的延性亦有一定影响,但和马氏体体积分数相比,则处于较次要地位。


一般热处理双相钢比热轧双相钢具有更好的均匀伸长率和更高的值,但是由于硬质相分布特征上的差异,热轧双相钢具有更好的冷弯性能热处理双相钢多用于小变形的汽车冲压构件,如车身面板、车门内板和外板以及行李盖板等,回弹和压痕抗力是重要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指标。热轧双相钢多用于运动构件和安全构件,如车轮、大梁、保险杠等,疲劳强度和撞击吸能是重要的使用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