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是指不锈钢中既有奥氏体又有铁素体组织结构的钢种,而且此二相组织要独立存在,含量都较大,一般认为最少相的含量应大于15%.而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习惯称α+Y双相不锈钢或双相不锈钢)多以奥氏体为基并含有不小于30%的铁素体,最常见的是两相各约占50%的双相不锈钢。双相不锈钢英文简写是DSS (Duplex Stainless Steel)。
由于具有a+Y双相组织结构,双相不锈钢兼有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与铁素体不锈钢相比,a+γ双相不锈钢的韧性高,脆性转变温度低,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又保留了铁素体不锈钢的一些特点,如475℃脆性、导热系数高、线膨胀系数小、具有超塑性、有磁性等。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a+Y双相不锈钢的强度高,特别是屈服强度显著提高,且耐晶间腐蚀、耐应力腐蚀、耐腐蚀疲劳等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α+γ双相不锈钢又分为Cr-Ni型和Cr-Mn-N型。目前实际工程中最常用的α+Y双相不锈钢是Cr-Ni型,可分为四类,低合金型、中合金型、高合金型及超级双相不锈钢型,见表1-5。
a+γ双相不锈钢的性能主要受a和Y相比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和Y相各占50%时,a+γ双相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在平衡状态下,a+Y双相不锈钢两相比例主要是由钢中合金元素的含量来决定的,即由铬当量和镍当量来决定的。
如图1-7,当双相不锈钢加热温度足够高时,就会发生γ→α转变,当达到1200~1300℃时,某些钢种可以呈现单相铁素体,急冷时会出现单相铁素体,冷却速度较慢时,析出的奥氏体量仍有可能不完全。在重新热处理后,新析出的奥氏体称为二次奥氏体Y2,析出速度相当快,其形态呈针状和羽毛状。二次奥氏体量随回火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且体积也长大,这种状态的α+γ双相组织一般比较粗大,性能不好。
当加热温度低于1050℃时,碳化物可在a-γ相界上形成,由于有相对高铬的铁素体供铬,相对高碳的奥氏体供碳,最易形成Cr23C6型碳化物。碳化物的长大消耗了相邻区域的铬量,加之铬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很快,于是,这部分原来为铁素体随即转变为奥氏体,这样便形成了碳化物和奥氏体的聚集区。由于双相不锈钢绝大部分为超低碳,所以能析出的碳化物有限,尚不足以在a-Y晶界(相界)上形成网状碳化物。因此,对超低碳双相不锈钢而言,一般不必担心碳化物析出带来的危害。
合金元素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双相不锈钢的相比例和有关性能。镍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双相不锈钢有一个合理的相比例。氮是强烈形成奥氏体的元素,在双相不锈钢中,高温时氮稳定奥氏体的能力也比镍大,氮还能提高双相不锈钢的耐孔蚀和缝隙腐蚀性能。铬是保证双相不锈钢有合理相比例的主要铁素体形成元素,随着铬含量的增加,双相不锈钢耐蚀性也提高。钼是铁素体形成元素,钼能提高双相不锈钢的耐孔蚀和缝隙腐蚀性能,但钼含量较高时,会增加钢的脆性。钨是铁素体形成元素,钨能提高双相不锈钢的耐孔蚀和缝隙腐蚀性能。铜能提高钢在还原性介质中的耐蚀性。在氯化物环境中影响孔蚀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铬、钼和氮,为了描述合金元素含量与腐蚀性能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建立了数学关系式,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称之为孔蚀抗力当量值:
(PRE)或称孔蚀指数的数学关系式:PRE(PREN)=%Cr+3.3 × %Mo+X × %N (其中X=10~30,通常X=16)
此关系式只考虑铬、钼和氮的影响时,可表示为PREN,随后又建立了考虑其他元素的数学关系式。考虑钨的影响时,表示为PREW;考虑锰的影响时,表示为PRE Mn;;考虑硫、磷的影响时,表示为PRE(S+P)。
PREW=%Cr+3.3×(%Mo+0.5%w)+16×%N
PRE Mn=%Cr+3.3×%Mo+30×%N-%Mn
PRE(S+P)=%Cr+3.3×%Mo+30×%N-123×%(S+P)
这些关系式出了一个快捷的评估孔蚀抗力的方法。